【南方日报】“20岁出头的我,人生一半都在偏头痛”
编者按:
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,世界卫生组织发现,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中,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占比超六成。即日起南方日报、南方+推出“我的健康故事”系列,你的人生我的共鸣,一起用故事传播健康理念,用科普开启个人健康主体责任新时代。
患者说:
我是阿酸,今年24岁,刚刚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职场。今年是我与偏头痛共生的第11年。
偏头痛第一次闯进我的生活,是在我即将初中毕业准备中考那年。
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,我正在复习,突然感觉左半边脑袋疼得厉害。几天前我就有点发烧,我想这可能是发烧引起的。但慢慢地,剧烈的头痛开始让我无法忍受直至崩溃。爸妈给我吃了很多退烧药,但没有任何效果。我全身无力地躺在床上,眼前开始冒光晕,身体逐渐失去知觉,感觉随时都能晕过去。
半梦半醒间,我感觉到爸妈在给我按摩,并用滚烫的毛巾帮我擦拭身体。他们按照家乡的土方子,试图为我驱走体内的寒气。就这样,我暂时地“活”了过来。
病好后,我和同学聊起这次经历,她给我推了一篇有关偏头痛的科普文章,我一看,里面描述的症状和我的一模一样,我这才意识到,原来我第一次和偏头痛打了照面。
后来,偏头痛成为了我生活的家常便饭。一般来说,它造访的时间比较固定,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一次,主要跟我的作息以及精神状态有关。如果我某段时间作息不规律或者精神压力大,出现紧张、焦虑情绪,就会频繁些,有时一个月两次。
每次偏头痛发作,我几乎不能学习和工作,不能见光,痛得厉害的时候会恶心、呕吐。疼痛基本持续一天,有时睡一觉就没事了,有时第二天起来还会有轻微余痛。
现在,偏头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我身体的晴雨表。感冒、发烧、痛经甚至肠胃炎,都曾和偏头痛结伴而来。所以每次偏头痛发作,我就很紧张,担心是不是身体又出了问题。
说实话,到目前为止,我还没有正式确诊过“偏头痛”。最早一次去医院,我去看了内科,拍了CT,没有发现问题。医生说那是因为我当时并没有发作,偏头痛只有发作了才能检查得出来。可我每次偏头痛根本就起不来,连基本生活都难自理,何谈去看医生?
我的生活被偏头痛这位不速之客极大地改变着,现在每天出门会随身携带止痛药,平时也更加注意自己的饮食,尤其是经期前后,根本不敢乱吃东西,冰的更是敬而远之。
尽管我已经接纳了偏头痛在我的生活里横冲直撞,但我期待着有一天,能不再常常见到这位“老朋友”。
专家说:
本期特约专家——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 刘中霖教授
临床偏头痛的“奇葩”案例
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发作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,长期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健康,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和生产力的损耗,现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之一。
在我国,偏头痛的发病率为9.3%,按此估算,发病人数大概有1.3亿人。这些年我在临床见过很多从全国各地来的病人,他们和阿酸一样,常年和偏头痛作斗争,甚至因为求医无门在网上找各种偏方,这背后的心酸故事也是一箩筐。
一位北京的病人,闻到烟味就会偏头痛,因为上司爱抽烟,她只能换工作。
一个东北的病人从哈尔滨到广州看病,偏头痛坐不了飞机,就只能坐三天三夜火车,一路上一边是止痛药,一边挂着呕吐用的塑料袋,非常痛苦。
更为极端的是一位成都的病人,从十几岁开始偏头痛,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。最严重的时候,她两年无法正常迈出家门,因为怕光、怕声,就把门窗全部关起来拉上窗帘,每天只能在床上躺着,连家务活都不敢做,更别说去上班了。她很痛苦,也很害怕,家人也害怕,担心是不是脑出血,但更多的是不理解,不理解偏头痛究竟有多么痛苦。
偏头痛病人该如何就医?
尽管偏头痛至今无法根治,其发作的器质性因素也还未真正明确,但是偏头痛是非致命性的。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,偏头痛是可防可治的,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用药减少病人头痛的程度和次数,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,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。
偏头痛病人该如何就医?首先,要找对科室,正规的偏头痛治疗应该去神经内科。其次,无论偏头痛是否发作都可以去看医生,并非只有痛了才能看。因为偏头痛的治疗分为两大块,一是发作时的急性期治疗,二是平时的非急性期的预防性治疗。
病人可以自己撰写“头痛日记”和“头痛日历”,前者有助于寻找发病诱因,后者则有助于找到发病规律。这样,病人会对自己的偏头痛情况了解得更清楚,医生会再据此为他们制定一个全程的头痛管理计划。
在我看来,最简单有效的还是心理因素的调控,比如进行常规的认知行为治疗。一些病程很长的病人,在偏头痛的同时共病了焦虑、抑郁,如果能帮助他们尽快把心态摆好,平时有规律运动锻炼,保持良好睡眠,就能有效阻断他们朝反复、恶性的慢性化病情发展。
止痛药是一把“双刃剑”
很多偏头痛病人都把止痛药当作是疼痛时的救命稻草,但如果偏头痛经常发作,频繁吃止痛药,就会导致偏头痛朝着慢性或顽固性发展,一旦停药可能会痛得更加厉害,甚至还会反弹,这类病人就容易成瘾依赖,甚至还会加量依赖。
我上面提到的那位成都病人,她到我这儿看病前,痛得实在受不了,就不停地服用止痛药,最多的一天吞了30粒氨基比林咖啡因片(一种解热镇痛药),导致胃出血,半夜被送到急诊科。
需要注意的是,止痛药的使用需要分阶梯、分层次,病人最好咨询医生,请医生制定一个用药计划,严格规定用药次数,而不要乱买乱用止痛药。
偏头痛的药物分为两大类。第一类是普通的止痛药,比如必理痛、散利痛、萘普生、泰诺等解热镇痛药物。一般来说,轻中度偏头痛病人偶尔吃一点问题不大,但得把握次数,每个月用药不能超过15天。
第二类是特异性止痛药,又分为两大类,一类是曲坦类药物,目前国内用得比较多,这类药每个月用药不能超过10天。另一类是降钙素基因相关肽(CGRP)类的,最新研究发现这种多肽与偏头痛发作的相关性,国外已经上市8种针对该靶点的药物,包括口服、鼻喷、皮下、静脉注射等各种剂型。CGRP类药物虽然尚未在国内上市,但通过乐城进口特许药械政策、“港澳药械通”等,已经在海南博鳌、大湾区指定医院落地使用。
几乎一半的偏头痛患者伴有焦虑、抑郁、失眠,我们也希望患者对偏头痛放下恐惧,社会能理解偏头痛,在发作的时候给偏头痛患者一个休息的机会。
【来源】南方日报
【记者】严慧芳、梅子仪(实习)
点击阅读原文: